天外奇蹟 UP
年份:2009
導演:Pete Docter/ Bob Peterson
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
拿下2010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音樂」的天外奇蹟,是我在所有皮克斯電影裡面對音樂最印象深刻也是最愛的一部(不過電影還是最喜歡玩具總動員3啦),順帶ㄧ提,「天外奇蹟」也算是開啟我走向電影音樂作曲家的啟蒙作品。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是近幾年最當紅也最忙碌的電影作曲家之一,當年皮克斯在製作「超人特攻隊」的時候本來是想找007的作曲家John Barry,可惜理念談不攏於是找上Michael Giacchino,並完成當初導演想要的老爵士big band音樂,從此以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Michael Giacchino跟皮克斯合作的作品像這次的「天外奇蹟」、「料理鼠王」、「Cars 2」還有即將上映的「Coco」。
小故事:Michael Giacchino和導演J. J. Abrams也是電影圈著名的拍檔,兩個人從J.J.早期的作品「雙面女間諜」(Alias)就開始合作,之後像「Lost檔案」、「不可能的任務3」、「星際爭霸戰」系列都由Giacchino作曲,後來J. J. Abrams得到執導「星際大戰7:原力覺醒」的機會,但是星際大戰的音樂當然是要給超級大神John Williams來寫,J. J. 對他的作曲家朋友Giacchino覺得有點愧疚,於是就邀請他去星戰7裡面演其中一個暴風兵。
-----------------------有雷有雷-------------------------------
「天外奇蹟」的音樂是將「主題動機(Leitmotif)」(注1) 發揮得非常完美而且又達到用音樂說故事的效果,每個主題音樂都非常簡單好記又超好聽!主題曲的數量不多,不會聽一聽又忘記這是屬於誰的音樂,而且也沒因此搶走電影的風采,音樂用的非常符合故事內容。
今天想講其中的2個主題曲
老阿公卡爾和老奶奶艾莉的主題曲
第二次重複的時候演奏主旋律的樂器換成了小提琴,後面的伴奏也都換成提琴家族的撥弦(Pizzicato)和聲,提琴pizzicato的聲音也是常常用在早先的百老匯等美國音樂,尤其是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pizzicato根本已經是老爵士和百老匯必備的聲音了。然而這次做變化的不只是配器,旋律也變了,除了前三小節的主題旋律之外,愛現的mute小喇叭又回來搶小提琴的工作,並且發展成不同的旋律(Development)。回到吃pizza的例子,畢竟就算你們五個人都把可以玩的排列組合玩完了,到最後沒有出現新的句子你還是會忍不住大罵「幹閉嘴啦!」
第三次重複的主要樂器變成了音樂盒的聲音,Giacchino在訪談中有說過他原本的預想就希望在這部電影加入音樂盒那種天真浪漫的音色,這個音色也非常適合用在女主角艾莉想要生個寶寶的那種心情上,不過倒是也沒有讓我想要生個寶寶就是了。
第四次因為寶寶生不出來,劇情急轉直下,整個音樂只剩下很慢很輕的鋼琴,整段音樂的旋律、合聲和調性都沒變,只換了樂器和速度就可以讓同一首歌情緒整個大翻轉,你不覺得真的很神奇嗎?
第五次則是他們振作起來,所以速度又回到原本的輕快,mute小喇叭又回來,基本這次重複上跟開頭一模一樣,不過用來和聲的樂器換成了鋼琴也加了一點小鼓,後半段的發展旋律則是中提琴(還是小提琴?) 回來報之前主旋律被小喇叭搶走的仇,誰知道發展到一半,旋律又被雙簧管搶走,這就是提琴說「我好想」雙簧管接著說「吃pizza」的配器例子。
第六次重複我認為可以提到Samuel Adler所寫的配器聖經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裡面提到做配器的一個概念,就是將音樂分成前、中、後三個深度來決定分配的樂器,前場當然就是最明顯的主旋律,中場可能是和聲、可能是節奏,後場通常最不明顯,但是少了他又少了一種感覺。在這段我自己的認知是鐵琴在前,非常paddy(黏在一起糊糊的)弦樂和聲是中,擔任節奏的微弱鋼琴在後。這很少有正確答案,除非你告訴我糊在一起的弦樂是主旋律那我可能還是會請你乖乖吃pizza就好了...
第七次是卡爾來不及帶艾莉去他們的冒險旅程,艾莉卻病倒了...這段由雙簧管吹奏的主旋律雖然還是沒變,但是背後那個像華爾滋的輕快3/4拍節奏卻消失了,只剩下孤單的中提琴琶音伴奏,就像是卡爾和艾莉 陪伴對方一生卻總是有一方要先離開。
然後直接接到第八次重複,只剩鋼琴彈著主旋律,連左手的和弦都變得非常微弱,到最後旋律結束只剩下Gmaj 和 Gmaj7和弦孤單的結束這首歌。雖然在一般的認知裡大調和弦就是快樂,小調就是哭哭,但是major7這個和弦在這首配樂裡卻將孤單的情緒用的淋漓盡致,所以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要被一些籠統的樂理概念影響okok!
會把每一次的重複一一挑出來講其實是希望提供想嘗試自己寫歌的人在作曲上更多不同的層面,我在洛杉磯讀書時很喜歡一個作曲老師說過:「我沒辦法教你怎麼寫出好音樂,但是我可以教你分析其他作曲家怎麼寫出好音樂的。」每一次在分析中找到的觀點都可以成為作曲的工具,也可以從作曲家的視角來看出他怎麼完成這部作品的。不然每段要一直重複邊聽邊寫這篇時不時還要按按鋼琴真的是麻煩死了啦!
經過這段主題曲洗腦以後,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卡爾和艾莉的愛情主題曲,所以延伸出主題動機(Leitmotif)的概念,每當這旋律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卡爾想念艾莉了。
像說在卡爾打開他和艾莉的冒險日誌時(1:25),聽到這個主題曲出現我們馬上就想到「Aww~~~可憐的卡爾~~~」
第二首是Spirit of Adventure
從他的飛船走下來時(00:45),我們可以聽到是用法國號緩慢的吹出主題曲的前幾個音,加上換調讓這首天真無邪的Spirit of Adventure根本像達斯維達一樣壞(我亂講的)。
導演:Pete Docter/ Bob Peterson
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
拿下2010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音樂」的天外奇蹟,是我在所有皮克斯電影裡面對音樂最印象深刻也是最愛的一部(不過電影還是最喜歡玩具總動員3啦),順帶ㄧ提,「天外奇蹟」也算是開啟我走向電影音樂作曲家的啟蒙作品。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是近幾年最當紅也最忙碌的電影作曲家之一,當年皮克斯在製作「超人特攻隊」的時候本來是想找007的作曲家John Barry,可惜理念談不攏於是找上Michael Giacchino,並完成當初導演想要的老爵士big band音樂,從此以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Michael Giacchino跟皮克斯合作的作品像這次的「天外奇蹟」、「料理鼠王」、「Cars 2」還有即將上映的「Coco」。
小故事:Michael Giacchino和導演J. J. Abrams也是電影圈著名的拍檔,兩個人從J.J.早期的作品「雙面女間諜」(Alias)就開始合作,之後像「Lost檔案」、「不可能的任務3」、「星際爭霸戰」系列都由Giacchino作曲,後來J. J. Abrams得到執導「星際大戰7:原力覺醒」的機會,但是星際大戰的音樂當然是要給超級大神John Williams來寫,J. J. 對他的作曲家朋友Giacchino覺得有點愧疚,於是就邀請他去星戰7裡面演其中一個暴風兵。
-----------------------有雷有雷-------------------------------
「天外奇蹟」的音樂是將「主題動機(Leitmotif)」(注1) 發揮得非常完美而且又達到用音樂說故事的效果,每個主題音樂都非常簡單好記又超好聽!主題曲的數量不多,不會聽一聽又忘記這是屬於誰的音樂,而且也沒因此搶走電影的風采,音樂用的非常符合故事內容。
今天想講其中的2個主題曲
第一首當然要講的是本片的超經典的哭哭蒙太奇片段Married Life配樂
Giacchino說過這首音樂是以一個Major 7和弦(大三和弦+自然7,就是沒有升降的do mi so si)為根基寫出來的,這段音樂也是將主題曲不停重複做變化卻不會讓人厭煩最好的例子之一。在這段4分鐘的音樂裡,主題旋律就重複了8次,可是為什麼聽這麼多次我們卻不會覺得很煩?最主要的關鍵就在配器(Orchestration)上面,如果是在一首重覆性很高的曲子裡,為了不要讓聽眾悶死,配器法中的一個小訣竅就是讓不同樂器輪流演奏主旋律,畢竟每個樂器的音色都不一樣,用不同樂器輪流演奏同一段旋律就像音樂的顏色不停的更換一樣。
試著想想看:現在你是五個人中的其中一人,另一個人不停地重複說「我好想吃pizza」你是不是會覺得他很煩,想揪大家排擠他一下?但是現在如果換成你說「我」、他說「好」、我說「想」、路人A說「吃」、路人B說「pizza」,然後再兩個人一起說「我好想」其他三人一起接「吃pizza!」最後在五人大合唱「我好想吃pizza!」。你是不是會覺得說「馬的...好像真的蠻想吃pizza的耶!」這就是好的配器的神奇之處啊!
這段音樂的開頭一樣是由加了mute的小喇叭演奏主旋律,加mute的小喇叭是1920年代等早先美國音樂常用的音色,加上配樂中常常用來代表浪漫的3/4拍,幸福到連我都想在那年代結婚了。
第二次重複的時候演奏主旋律的樂器換成了小提琴,後面的伴奏也都換成提琴家族的撥弦(Pizzicato)和聲,提琴pizzicato的聲音也是常常用在早先的百老匯等美國音樂,尤其是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pizzicato根本已經是老爵士和百老匯必備的聲音了。然而這次做變化的不只是配器,旋律也變了,除了前三小節的主題旋律之外,愛現的mute小喇叭又回來搶小提琴的工作,並且發展成不同的旋律(Development)。回到吃pizza的例子,畢竟就算你們五個人都把可以玩的排列組合玩完了,到最後沒有出現新的句子你還是會忍不住大罵「幹閉嘴啦!」
第三次重複的主要樂器變成了音樂盒的聲音,Giacchino在訪談中有說過他原本的預想就希望在這部電影加入音樂盒那種天真浪漫的音色,這個音色也非常適合用在女主角艾莉想要生個寶寶的那種心情上,不過倒是也沒有讓我想要生個寶寶就是了。
第四次因為寶寶生不出來,劇情急轉直下,整個音樂只剩下很慢很輕的鋼琴,整段音樂的旋律、合聲和調性都沒變,只換了樂器和速度就可以讓同一首歌情緒整個大翻轉,你不覺得真的很神奇嗎?
第五次則是他們振作起來,所以速度又回到原本的輕快,mute小喇叭又回來,基本這次重複上跟開頭一模一樣,不過用來和聲的樂器換成了鋼琴也加了一點小鼓,後半段的發展旋律則是中提琴(還是小提琴?) 回來報之前主旋律被小喇叭搶走的仇,誰知道發展到一半,旋律又被雙簧管搶走,這就是提琴說「我好想」雙簧管接著說「吃pizza」的配器例子。
第六次重複我認為可以提到Samuel Adler所寫的配器聖經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裡面提到做配器的一個概念,就是將音樂分成前、中、後三個深度來決定分配的樂器,前場當然就是最明顯的主旋律,中場可能是和聲、可能是節奏,後場通常最不明顯,但是少了他又少了一種感覺。在這段我自己的認知是鐵琴在前,非常paddy(黏在一起糊糊的)弦樂和聲是中,擔任節奏的微弱鋼琴在後。這很少有正確答案,除非你告訴我糊在一起的弦樂是主旋律那我可能還是會請你乖乖吃pizza就好了...
第七次是卡爾來不及帶艾莉去他們的冒險旅程,艾莉卻病倒了...這段由雙簧管吹奏的主旋律雖然還是沒變,但是背後那個像華爾滋的輕快3/4拍節奏卻消失了,只剩下孤單的中提琴琶音伴奏,就像是卡爾和艾莉 陪伴對方一生卻總是有一方要先離開。
然後直接接到第八次重複,只剩鋼琴彈著主旋律,連左手的和弦都變得非常微弱,到最後旋律結束只剩下Gmaj 和 Gmaj7和弦孤單的結束這首歌。雖然在一般的認知裡大調和弦就是快樂,小調就是哭哭,但是major7這個和弦在這首配樂裡卻將孤單的情緒用的淋漓盡致,所以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要被一些籠統的樂理概念影響okok!
會把每一次的重複一一挑出來講其實是希望提供想嘗試自己寫歌的人在作曲上更多不同的層面,我在洛杉磯讀書時很喜歡一個作曲老師說過:「我沒辦法教你怎麼寫出好音樂,但是我可以教你分析其他作曲家怎麼寫出好音樂的。」每一次在分析中找到的觀點都可以成為作曲的工具,也可以從作曲家的視角來看出他怎麼完成這部作品的。不然每段要一直重複邊聽邊寫這篇時不時還要按按鋼琴真的是麻煩死了啦!
經過這段主題曲洗腦以後,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卡爾和艾莉的愛情主題曲,所以延伸出主題動機(Leitmotif)的概念,每當這旋律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卡爾想念艾莉了。
第二首是Spirit of Adventure
這首是反派查爾斯的主題曲,從電影一開始就可以時不時在他的冒險宣傳影片裡面當成Source Music(注2) 聽到一些片段,當電影正式開場,年輕時的老阿公卡爾想像自己就是英雄查爾斯在路上大冒險的時候,我們才真正完整聽到這首音樂,這首音樂主要旋律用的是裝了mute的小喇叭來吹奏,加上早先音樂特有的upbeat節奏(重拍放2、4拍),非常完美的呈現出1920的時代背景還有對於冒險的浪漫跟天真,一開始我還想說「不愧是皮克斯,壞人用這首音樂也太可愛了吧你們給我從美夢裡醒醒啊!」不過就像之前說的,這部電影配樂是用少量的主題曲不停變化組成的,自從查爾斯冒險夢不順遂掉進Dark Side以後,雖然他的主題曲還是同一首,但是一樣可以發現他的音樂從配器、速度、和聲或轉調等等面向去改變,
例如查爾斯抓到大鳥凱文那幕
這首主題曲在片尾也有做成一首人唱的版本喔!
歌名就叫Spirit of Adventure,在混音上還有特地做成老唱片那種低頻和高頻都沒辦法錄的很詳細加上失真的效果,我當初就是為了這首才直接下手買天外奇蹟的原聲帶的啦~
注1: Leitmotif是一開始電影音樂作曲家們思考要怎麼樣有效地用音樂說故事所想出來的辦法,這個概念是用了作曲家韋格納在歌劇使用的概念,給每個角色、地點或是無形的概念像說愛 blah blah blah之類一個簡短的主題旋律,通常leitmotif長度在1-4小節左右而已,原因當然就是短的比較好記嘛。
注2: Source Music是好萊塢電影業界的行話,通常電影音樂分成兩種,一種是score(就是配樂),另一種就是source music,指的是在電影裡的角色也可以聽得到的音樂,像說餐廳場景裡的音樂聲,音樂廳的演奏聲,有些配樂也會使用Source as score的技巧,就是雖然音樂聲可能是從收音機來的,但是音樂內容卻是配合著故事的。
還有還有!自己的作品宣傳時間!之前在LA讀書時有在EastWest Studio(教父、槍與玫瑰...)錄音的機會,當時一直很想嘗試天外奇蹟這種風格和1920年代的音樂,於是最後寫出這首,希望大家會喜歡!
https://soundcloud.com/heru-hlon-sound/gyt
注1: Leitmotif是一開始電影音樂作曲家們思考要怎麼樣有效地用音樂說故事所想出來的辦法,這個概念是用了作曲家韋格納在歌劇使用的概念,給每個角色、地點或是無形的概念像說愛 blah blah blah之類一個簡短的主題旋律,通常leitmotif長度在1-4小節左右而已,原因當然就是短的比較好記嘛。
注2: Source Music是好萊塢電影業界的行話,通常電影音樂分成兩種,一種是score(就是配樂),另一種就是source music,指的是在電影裡的角色也可以聽得到的音樂,像說餐廳場景裡的音樂聲,音樂廳的演奏聲,有些配樂也會使用Source as score的技巧,就是雖然音樂聲可能是從收音機來的,但是音樂內容卻是配合著故事的。
還有還有!自己的作品宣傳時間!之前在LA讀書時有在EastWest Studio(教父、槍與玫瑰...)錄音的機會,當時一直很想嘗試天外奇蹟這種風格和1920年代的音樂,於是最後寫出這首,希望大家會喜歡!
https://soundcloud.com/heru-hlon-sound/gyt
留言
張貼留言